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2019

:::
為鼓勵臺灣陶藝創作,從「臺北陶藝獎」、「新北市陶藝獎」至「臺灣陶藝獎」,陶博館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使更多陶瓷創作者有更廣闊的舞臺得以發揮。
本屆「成就獎」得主陳煥堂老師,誠如遴選委員亦是第4屆陶藝成就獎得主邱煥堂所言,他是國內少數將藝術與技術集於一身的陶藝家,又是學院派的頂尖陶瓷研究者。累積40餘年研究、著作、創作的豐富經驗,作品常受邀於國內外重要展覽會展出,並長期投入陶藝教學與推動陶瓷產業的發展,他將在日本所學的技術與知識帶入臺灣,提攜後進的同時也對陶藝人才的栽培不遺餘力,目前許多活躍於陶藝界的藝術家皆受教於他,顯見其對臺灣當代陶藝教育的傑出貢獻。
「創作獎」旨在鼓勵陶藝創新,嘗試多元的媒材結合與實驗性的創作,展現當代陶藝豐富的創造力。本屆共計133件作品參賽,初審階段採作品圖像評審,本屆參展作品水準齊整,評審就參賽作品反覆審視討論,最終選出44件進入複審。
複審於一樓大廳進行,採實件評審,本屆吸引許多相當年輕的藝術家參與,作品風格多元新穎,不乏從自身感受、文化歷史、環境保育、社會科技等方向延伸,巧妙運用陶瓷媒材特質的作品,而資歷成熟的藝術家亦交出漂亮成績。評審過程討論熱烈,最終李思樺《琗璱集錦》獲得了評審委員們一致的肯定,其作品量體精巧,彩繪技法細緻,雕塑技巧與完整度都相當高超,兩者結合下整體視覺效果絕佳,獲得了本屆首獎。
「實用獎」旨在鼓勵生活陶藝創作,展現「創作源自於生活」,具備當代生活美學以及獨特的人文面貌。本屆共計95件作品參賽,這次評審過程委員提到,本屆雖有不同品項的作品來投件,但以茶器為主題的作品,占報名人數的6成,顯見實用陶瓷的主流需求。許多參展茶具作品不僅技藝純熟,並且融入創作新思維,許旭倫《衛戍》將茶壺、茶海與茶倉轉化成鳥及鳥巢的意象,組成一組茶具,而在使用的同時又可獨立出各自的功能,結合了金工與陶瓷的技法,充滿創意又具有實用性,因此獲得諸位評審一致的肯定,成為本屆實用獎首獎。
而評審對於特優作品也是讚譽有加,雖然都是茶具的創作,但結合了許多人生經驗,從生活的日常去找到新的想法。翁士傑《鐵鏽釉補釘壺組》使用了陶土仿鐵鏽的質地,再做出鉚釘鑲嵌的效果,呈現了獨特、細緻且精湛風格;曾靖驍《無我系列―飛輪玄封牡丹》帶入佛學的思想,並留下陶土本身的質感,展現出簡約又自然的樸實韻味;楊育睿《浴室白噪音―現代人之湯》使用了臺灣白瓷磚為元素做成的茶盤與茶托,展現出年輕藝術家對於茶具嶄新的詮釋,注入全然不同的思維,風格清新脫俗,在參賽的作品中獨樹一幟。
本館為臺灣最重要的陶藝平臺,「臺灣陶藝獎」提供陶瓷創作者更大的展現空間與曝光機會,實現創作風格與當代陶藝的豐富性,並促使新一代陶藝工作者追尋、貫徹自我的創作理想,蓄積臺灣陶藝進軍國際的實力。

自述

陳煥堂

陳煥堂

土中耕道 火裡煉藝

回想和陶結下深遠緣分,是來自於那一尊小小的土地公。
當時我就讀小學,正值二次大戰,學校停課。一開始是農閒時,我用家中製泥磚的黏土,捏製了一座風爐,頗受家人讚賞,那是11歲時的我心中的一份小小得意。待冬天放牛時,我靈感一來,利用池塘乾枯的沈澱細泥製作了一尊土地公。我用野花裝飾帽子,用水面漂散的柳絲做鬍鬚,那尊土地公栩栩如生的模樣,至今仍烙印在我腦海中。我想,當時我就能利用黏土造型,也許血液中早已充滿了藝術的細胞,也因此心甘情願與黏土結一生泥奴之緣。
因為經濟因素,我初中念公立的苗農,畢業後考進竹師。很幸運,我受到李澤藩老師的啟蒙,踏上藝術的大道。李老師是ㄧ位兼具智慧及愛心的教育家,不但教材豐富、編排有序,教法又靈活有趣,讓我也心嚮往之,想以教育做自己一生的志業。師大藝術系畢業隔年,李老師邀我返回母校服務,對於老師關愛提攜之情,我終生難忘。
1967 年,我考取日本國費獎學金,如願進入京都美術大學的陶瓷器專攻科學習陶藝,然而這種學士後兩年研究的專攻科在我國國內無此學制,我只好專研實務。其中,磯松嶺造博士(當時日本只有兩位陶瓷博士)教授的「製陶法」最讓我感到興趣。博士運用化學組成說明陶瓷的根本問題,也常拿京都中小企業研習的講義給我們做參考,教法多元。而「釉藥學」則常在星期六下午課後時間,由京都工業試驗場的技師—研究釉藥40年的大西政太郎任教,讓我在釉藥的理論與實務上建立厚實的基礎。但我並不因此而滿足。為了進一步累積相關經驗,我到岐阜陶瓷器試驗場作研究,從原料、製土、成型到燒成皆有專人教導,這讓我更加感受到實務經驗在傳統陶瓷的重要性。
返國後,適逢經濟部發展民族工業,在聯合工業研究所成立陶瓷研究室,我便在此任職,貢獻所學。那時政府邀請日本專家久保義藏先生來臺輔導業界,長駐陶瓷研究室,由我和他配合,推動研究輔導的工作。我們研究宜蘭長石、金門長石及省產黏土的利用。我們常巡迴輔導各工廠,也舉辦研習會,這些再再都增強了我的研究層次,讓理論和實務能緊密結合。由此說來,我學陶玩陶所走的路,並不似一般中規中矩的陶藝家,算是陶藝界的另類吧!
1975年,聯合工專和陶瓷研究室簽訂建教合作,成立了陶瓷玻璃工程科,我負責教授「陶瓷工廠實習」和「陶瓷造型設計」。畢業的校友中欲從事陶藝創作者組織了「聯合陶友集」,我義務教他們美學概念和造型原理,同時也指導在工廠就業的校友,因此他們常稱我為「授」後服務的老師。我想,盡責誨人,這不只是源自天性,也是我身為師範一員的驕傲。
1978年,我奉派赴巴拉圭共和國指導陶瓷技術。當時該國完全沒有現成原料,一切都要從尋礦、採礦、精選做起。幸好已累積足夠的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得以一一克服難關,終於在4個月任期內,燒製出巴國第一件有釉的高溫陶瓷,當時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能以己身所學為國爭光,我心中滿懷喜悅。
在公餘之際,我也並未停下創作的腳步,參加無數國內外展覽。1996年卸下教職後,終於能傾全力創作,也開了個展。我創作的發想,大都源自人世間與自然界的百態,經過慎思、反省,以悲憫、頌讚、勵志、禪意,或夾雜詼諧批判為命題,其中哲理常受到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影響。我也再三研讀前京都大學教授井島勉所著的「美學」(1967第18版),厚植美學意識。為了達到心目中的理想造型,我總花很多時間規劃,並親自設計製作合用的工具。
此外,我學畫、學陶,對顏色感知敏銳,擅將釉下彩、釉中彩及各種色釉,像印象派作畫技法般巧妙堆疊,使之在高溫下酸鹼共融,產生變化莫測的瑰麗釉色。我也常自行調配坯體,以求表現特殊的肌理和效果。我希望藉此強調陶瓷特有的美感及其無限的可能性。在陶藝創作的路上,我從未停下求新求變的腳步。
陶,是火與土在高溫反應後的幻彩紛呈,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晶。它既廣闊,又深邃,只要接觸它,你就會發現那無垠的美如浩瀚星空,似智慧經典,永遠也讀不厭倦。我衷心感謝陶博館及評審委員,也向賜予序文的諸位大家致上十二萬分謝意。若能從我的作品,讓更多人體會陶藝之美,走進陶藝的世界,那便是我無上的榮耀了。

八六 阿堂伯 2019.5

紀錄片

個人年表

1934

生於苗栗通霄

1945

作品《風爐》(第一件作品)、《土地公》

1950

就讀新竹師範,受李澤藩老師啟蒙,踏上藝術之路

1957

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專攻油畫與水彩

1962-67

任教臺灣省立苗栗中學、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

1967-69

考取日本國費研究獎學金,赴日本京都美術大學專攻陶藝

1969

日本岐阜陶瓷試驗所特別研究員

1969-78

任職聯合工業研究所陶瓷研究室工程師

1972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華民國現代陶藝展覽」
展出作品《條痕小甕》、《朽》、《小丑群游》

1975-96

任教聯合工專陶業工程科講授「陶瓷工場實習」與「陶瓷造型與設計」

1976

作品《人土一體》入選義大利Faenza國際陶藝競賽展

1976-77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玻利維亞共和國和美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鳳凰城)「中華民國現代美術及工藝品展覽」展出作品《長頸加飾高瓶》、《釉裡紅鐵繪青釉大盤》、《象形紋鈞窯大盤》

1977

作品《遺蹟》入選義大利Faenza國際陶藝競賽展

1978

奉經濟部派赴巴拉圭共和國指導陶瓷技術

1980

赴德國REIMBOLD&STRICK研究室和DEGUSSA研究室研 習釉藥技術

1981

編著<陶瓷實習>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
展出作品《鐵斑銅釉方壺》、《舞》、《扁嘴壺》

1986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一屆「中華民國陶藝雙年展」展出作品《一群失望者》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紀念先總統 蔣公百年誕辰美展」

1987

受邀於臺灣陶瓷工會主辦:「陶瓷生產技術及品質管制訓練班」
講授「釉藥及彩飾技術」
編著<釉藥的理論與實技>

1988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二屆「中華民國陶藝雙年展」展出作品《憶舊》

1989

受邀於臺灣陶瓷工會主辦:「陶瓷工業生產及環保技術訓練班」
講授「陶石器製造技術」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華現代陶藝邀請展」展出作品《海底的呼喚》
受邀參加臺灣省立美術館主辦:「當代陶藝展」展出作品《懭》
受邀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工藝類)展出作品《網裏網外》

1990

發表「精陶石」(Fine Stoneware)開發技術於<聯合學報>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第三屆「中華民國陶藝雙年展」展出作品《一盤子孫的佳餚》

1992

與聯合工專陶業科校友成立「聯合陶友集」,負責指導美學與造形
編著<陶瓷造型與裝飾>

1994

受邀參加臺北國際陶瓷博覽會展出作品《海底的樂章》、《緊偎互憫》、《花裙的聯想》
「聯合陶友集」聯展於蛇窯藝廊、桃園文化中心、彰化文化中心等地展出作品《同根情》、《風景紋胎紋瓶》、《絞胎紋喇叭型花器》

1994-95

受邀參加巴黎和紐約舉辦之「臺灣當代陶藝展」展出作品《緊偎互憫》

1995

受邀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當下關注——臺灣陶的人文新境」展出作品《羔兒伕》、《一羣失望者》、《憶舊》
「聯合陶友集」聯展於蛇窯藝廊、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中壢藝術館

1996

受邀參加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辦:「全國陶藝聯展——陶藝與生活」展出作品《望春風》
受邀參加苗縣美術家聯展展出作品《相憐藍縷行》

1997

「聯合陶友集」聯展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展出作品《春晴樂》

1998

受聘於「1998臺美國際陶藝交流研習營」擔任講師

1999

竹塹藝術家薪火相傳邀請展—「陳煥堂陶藝個展」
受邀參加竹塹美展展出作品《二人三角逆風行》

2000

竹塹美展展出作品《大地》
龍年生肖展展出作品《千禧久隆》

2001

風城雙十景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高鳴常向月,善舞不。。》

2002

2002年馬年生肖展展出作品《脫韁去鞍》
受邀參加苗栗美展展出作品《相憐》
受邀參加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辦「當代陶藝展」:展出作品《同口共身》
李澤藩師生美展展出作品《瑞雪連峰,瀑音滿谷》、《霞悠雪靜》

2003

受邀參加苗栗美展展出作品《春暉》

2004

受邀參加風城美展展出作品《風痕》
受邀參加苗栗縣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氣壯山河》

2005

陳煥堂陶藝創作巡迴展

2006

受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華民國現代陶藝邀請展」展出作品《尋根巖窟中》
受邀參加臺灣陶藝學會主辦「臺灣陶藝展」:展出作品《安詳》
受邀參加苗栗縣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綠波蕩漾》

2007

「聯合陶友集」聯展於國立聯合大學藝文中心
八縣市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逆境勇往》

2008

受邀參加苗栗縣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裸女與月亮的對話》

2009

受邀參加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臺灣客家美術百人展展出作品《兆瑞圖》

2010

受邀參加臺灣陶藝學會主辦「臺灣陶藝展」:展出作品《聖門》

2011

受邀參加風城美展展出作品《飄飄欲仙》
受邀參加苗栗縣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和樂遊》

2012

「聯合陶友集」聯展於國立聯合大學藝文中心展出作品《峭》
受邀參加苗栗縣藝術家聯展展出作品《生靈處處》

2016

國立聯合大學 講授「釉藥學」
苗栗陶藝協會 講授「釉藥學」

2017

苗栗陶藝協會 講授「釉藥學」
陳煥堂師生陶藝聯展於國立聯合大學藝文中心

2019

獲得「2019臺灣陶藝成就獎」

時間地點時間地點
時間:2019/09/27~2020/03/22
地點:三樓特展室
相關影片相關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