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臺灣陶藝創作,從「臺北陶藝獎」、「新北市陶藝獎」至「臺灣陶藝獎」,陶博館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使更多陶瓷創作者有更廣闊的舞臺得以發揮。
本屆「成就獎」得主陳煥堂老師,誠如遴選委員亦是第4屆陶藝成就獎得主邱煥堂所言,他是國內少數將藝術與技術集於一身的陶藝家,又是學院派的頂尖陶瓷研究者。累積40餘年研究、著作、創作的豐富經驗,作品常受邀於國內外重要展覽會展出,並長期投入陶藝教學與推動陶瓷產業的發展,他將在日本所學的技術與知識帶入臺灣,提攜後進的同時也對陶藝人才的栽培不遺餘力,目前許多活躍於陶藝界的藝術家皆受教於他,顯見其對臺灣當代陶藝教育的傑出貢獻。
「創作獎」旨在鼓勵陶藝創新,嘗試多元的媒材結合與實驗性的創作,展現當代陶藝豐富的創造力。本屆共計133件作品參賽,初審階段採作品圖像評審,本屆參展作品水準齊整,評審就參賽作品反覆審視討論,最終選出44件進入複審。
複審於一樓大廳進行,採實件評審,本屆吸引許多相當年輕的藝術家參與,作品風格多元新穎,不乏從自身感受、文化歷史、環境保育、社會科技等方向延伸,巧妙運用陶瓷媒材特質的作品,而資歷成熟的藝術家亦交出漂亮成績。評審過程討論熱烈,最終李思樺《琗璱集錦》獲得了評審委員們一致的肯定,其作品量體精巧,彩繪技法細緻,雕塑技巧與完整度都相當高超,兩者結合下整體視覺效果絕佳,獲得了本屆首獎。
「實用獎」旨在鼓勵生活陶藝創作,展現「創作源自於生活」,具備當代生活美學以及獨特的人文面貌。本屆共計95件作品參賽,這次評審過程委員提到,本屆雖有不同品項的作品來投件,但以茶器為主題的作品,占報名人數的6成,顯見實用陶瓷的主流需求。許多參展茶具作品不僅技藝純熟,並且融入創作新思維,許旭倫《衛戍》將茶壺、茶海與茶倉轉化成鳥及鳥巢的意象,組成一組茶具,而在使用的同時又可獨立出各自的功能,結合了金工與陶瓷的技法,充滿創意又具有實用性,因此獲得諸位評審一致的肯定,成為本屆實用獎首獎。
而評審對於特優作品也是讚譽有加,雖然都是茶具的創作,但結合了許多人生經驗,從生活的日常去找到新的想法。翁士傑《鐵鏽釉補釘壺組》使用了陶土仿鐵鏽的質地,再做出鉚釘鑲嵌的效果,呈現了獨特、細緻且精湛風格;曾靖驍《無我系列―飛輪玄封牡丹》帶入佛學的思想,並留下陶土本身的質感,展現出簡約又自然的樸實韻味;楊育睿《浴室白噪音―現代人之湯》使用了臺灣白瓷磚為元素做成的茶盤與茶托,展現出年輕藝術家對於茶具嶄新的詮釋,注入全然不同的思維,風格清新脫俗,在參賽的作品中獨樹一幟。
本館為臺灣最重要的陶藝平臺,「臺灣陶藝獎」提供陶瓷創作者更大的展現空間與曝光機會,實現創作風格與當代陶藝的豐富性,並促使新一代陶藝工作者追尋、貫徹自我的創作理想,蓄積臺灣陶藝進軍國際的實力。

時間地點
時間:2019/09/27~2020/03/22
地點:三樓特展室

檔案下載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