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2011

鼓勵陶藝創作與設計,推廣陶瓷欣賞,引領提升臺灣現代陶藝發展,以「成就獎」、「創作獎」及「主題獎」三大獎項,達到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落實藝術生活之精神,持續為陶藝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成就獎 表揚長年致力於陶藝文化,在陶藝創作之教育、推廣、研究、發明、創造、美學、藝術性等取得卓越成就,為臺灣陶藝發展作出寶貴貢獻者。
創作獎 鼓勵創意的製作技法與表現形式,發揮陶瓷質感的可能性,展現當代陶藝豐富的活力與創意。
主題獎 本屆主題設定為「玩」。

 
「創作獎」旨在鼓勵創意的製作技法與表現形式,發揮陶瓷質感的可能性,展現當代藝豐富的活力與創意。本屆共計2件首獎及17件入選作品,作品大致可以分為抽象造形及陶瓷雕塑表現兩大類。其中值得一提的現象新生代藝家參與競賽的比例較前幾屆明顯提升,且主題多數於「生命」與「人」之探索思考。 以兩件首獎作品為例,盧嬿宇《知覺解離體驗》類外星球的生物模樣,搭配不規則造形的小人手、小人耳及圓凸凸的人眼,企圖捕捉人在想法替換中的每一個階段,以投射出自省想像中的形象。許芝绮《接近永畫的寓所》,藉由創作純白的詩性有機空間,內外虛實恣意地翻轉,去探究表面現實之下的真實。她的作品沒有所謂的正面與固定的觀看視角,觀者隨著 不同角度的安置與身體移動的視覺切入,有不同的詮釋空間,暗喻著面對生命沈重之時,可以輕盈的姿態去面對。兩位首獎得主所欲探討的創作想法在在反映出年輕人對於生命生活的熱。

「主題獎」延續第6屆徵件主題「玩」,鼓勵參賽者透過陶藝創作表現「玩」與之間的關聯性。本屆選出2件首獎及9件入選作品。 首獎得主分別為陳芍伊《EvilGarden》、張瓊文《排列組合》,兩位新生代的獲獎展現了年輕人對於陶藝創作的無限想像力,不再局限於器形及釉色之表現,而將創作主力放在思考陶與「玩」之間的關連及可能性。 在這次主題獎入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以多種排列方式表現「玩」主題的作品,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呈現「陶」在創作中的多種可能性,創作者藉此帶領觀者從各個不同面向去體會作品所欲傳達的趣味性。

自述

楊文霓

楊文霓

大四那年選修了一門陶藝入門課,從此愛上了陶土。初次接觸陶土材料給人一種很實在的感覺,也很容易上手,表達心中藝術的概念。它是一種得之於大地、取之不盡的材料,經過高溫燒成竟能轉化成永久性的器皿,當時給我極大的感動與震撼。
我生長在一個很開明、知識份子的家庭。我從小對工藝課就特別感到興趣,很幸運地父母從未阻止我往藝術方向的追求與發展,後來在研究所時繼續選讀藝術學系,進而獲得在藝術方面扎實的基礎訓練。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科技室從事陶瓷之研究工作,不但使我有機會觀賞世界級的寶貴文物,也因此翻遍了陶瓷歷史與研究的文獻,並且全心全力地投入材料和釉理論上的研究,以及各種材料和爐具操作的課題。由於先前的美國經驗並無法直接轉移到臺灣運用,必須重新進行全面性的探索,在當時極封閉的資訊環境中,是個堅苦的工程。記得三十年前,在連續半年的燒窯努力後,終於燒成全部青色的龍泉鳳耳瓶,開窯門的一瞬,那分驚喜、全身像被電到的感覺,至今仍難忘懷。在大量的試驗之後,漸漸讓我成了一個燒窯熟手。之後,經過更多年持續的努力,我終於能夠將西方的技術結合臺灣的材料及特色,來展現我在陶藝方面的創作理念。
1980年我在高雄設置了個人工作室後,曾經二次再訪美國和加拿大參加工作營,向已經建立系統的工作坊取經。同時,開放工作室公開授課傳播陶瓷知識,並向文化中心借場地主辦演講和陶藝研習營;數次與喜愛工藝的同好,前往日本陶瓷重要地點進行深度探訪;不定期和學生們一起舉辦週末趕集和發表會,這也是「好陶」的由來。高雄市立美術館建館籌備初期,有幸給美術館提供陶藝教室的細部配置,並協助編印教材課程,使更多人能接觸陶瓷工藝之美,並且習得基本的陶藝知識與技能。
二十幾年來,我一直在尋找一種風格作品,希望能表達器皿特性又能和觀賞者之間產生較大的連接。期間,我經歷了自器皿轉成大型陶壁的創作方向,這個轉向和政府立法通過「公共藝術獎助條例」法案有關,使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能結合環境戶外空間表現其創作。我運用藝術的元素和設計原理,結合陶瓷是最適合運用在戶外的創作材料之特性,並且以岩石、葉子、果實、貝殼、水流……等造形組合,延伸人、泥土與自然的關係。
在我漫長的藝術創作生涯中,我的作品面貌經歷了許多次轉變,而它也隨著我扮演藝術家、妻子及母親的角色,一起走過自我成長的歲月足跡。我結合了長年生活在南臺灣的經驗,得至於亞熱帶多樣的植物和強烈陽光的啟示,不斷嘗試陶瓷的多樣色彩和材質的搭配,透過我的一件件陶壁作品詮釋出藝術的觀念與對生命的態度!
這些年來一直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助與鼓勵,以及家人容許在創作需求上擁有最大的自由空間,我時時心懷感激。
最後,也要特別感謝鶯歌陶瓷博物館及遴選委員們給我的肯定與榮耀。

紀錄片

個人年表

1946

出生於美國馬利蘭州,父親楊紹震、母親許亞芬,祖籍江蘇省武進縣

1947

12月,隨父母返上海定居

1949

父母離異,父親隨國民政府來臺,母親留在上海。楊文霓跟母親生活,後隨母親遷至北京,與外祖父母同住北京西單區

1953

就讀北京東城區培元小學

1954

隨母親返回上海定居,進入上海市徐匯區南洋模範小學就學

1959

就讀上海市虹橋中學

1961

經母親與父親奔走,楊文霓申請恢復美國籍,且轉赴臺灣,與父親同住
就讀東海大學附設之懷恩中學

1963

自臺中市懷恩中學畢業;同年進入臺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1966

臺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1967

申請進入美國密蘇里州威廉伍氏學院,主修數學,並獲得4年無條件全額獎學金

1968

直至大學畢業前,每學期總會選修一至二門藝術系課程

1970

選修陶瓷課程,是楊文霓第一次接觸陶藝的開始

1971

獲得美國威廉伍氏學院理學士學位
申請進入美國密蘇里大學數學研究所;於統計課認識夫婿郭聰田

畢業於密蘇里州威廉伍氏學院

畢業於密蘇里州威廉伍氏學院

1972

申請轉所獲准,進入同校藝術研究所就讀,主修陶瓷、副修設計
與郭聰田先生結婚

研究所時期的設計習作

研究所時期的設計習作

1974

美國密蘇里大學陶藝藝術碩士畢業,並於密蘇里大學畫廊舉辦陶藝個展
夏天旅居紐約市10個月

1975

與夫婿一起返臺定居,成為臺灣現代陶藝第一位擁有藝術碩士學位之陶藝家
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9),先於展覽組負責英文導覽,2個月後進入科技室陶瓷部門,負責古代官窯陶瓷技術實驗工作,奠定對傳統陶瓷製作的了解與認識

1976

大女兒美璘出生

1978

代表國立故宮博物院於義大利法恩札國際陶瓷會議發表論文〈明釉上彩的初探〉,並於會後遊訪芬蘭和瑞典.開始於《藝術家》及《雄獅美術》等雜誌上發表文章,介紹相關國內外現代陶藝發展

1979

小女兒美珊出生
離開國立故宮博物院科技室的工作,隨同南下創業的夫婿舉家遷往高雄鳥松鄉
於自宅成立個人工作室,並開始招生

1980

於臺北春之藝廊舉辦首次個展(1980.11/22-12/4)
《藝術家》雜誌11月號(66期)為此策畫了22頁(佔該雜誌六分之一篇幅)的專輯報導,共8篇專文與技法示範圖片
作品入選義大利「第39屆法恩札國際陶藝雙年展」

1981

獲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財團法人交流協會主辦之「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1981.1/13-28)
作品獲義大利「第40屆法恩札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

1982

於臺北市版畫家畫廊參加「12人現代陶藝大展」(1982.10/16-31)

排窯中的楊文霓

排窯中的楊文霓

1983

於高雄市陶友集藝廊舉辦第二次個展
獲邀參加「第10屆全國美術免審查藝術家聯展」

1984

作品獲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茶具創作競賽」特優獎、「現代陶藝推廣競賽」非實用類組佳作
楊文霓與工作室多位學員成立「好陶」團體,是年於高雄陶友集舉辦首次師生聯展「樂陶食具展」(1984.4/5-8)
與「好陶」成員及陶藝家蔡榮祐等人前往日本進行陶藝參訪,由當時在日本留學的劉鎮洲陪同,並拜訪日本陶藝家島岡達三(Shimaoka Tatsuzo)
訪問加拿大Red Deer College. Red Deer, Alta. 暑假工作營

1986

獲邀參加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從傳統中創新──當代藝術嘗試展」
作品獲「法國瓦努力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
著作《陶藝手冊》一書,由藝術家雜誌出版

1987

於臺北敦煌藝術中心舉辦個展

1988

獲邀參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中華民國當代陶瓷展」於德國不來梅博物館等地展出

1992

獲邀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現代陶藝國際邀請展」
獲邀參加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的「四十年來臺灣陶藝研究展」(1992. 6/27-8/24)

1993

於臺北陶朋舍與高雄翰林苑藝廊舉辦個展
著作《楊文霓陶作》一書,由臺北陶朋舍與高雄翰林苑藝廊出版
獲邀參加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藝術學院「第1屆環太平洋陶塑展」

1994

獲邀為夏威夷大學駐校藝術家,負責指導大學部藝術系陶藝課程,並主講「10至12世紀北宋釉下裝飾技法介紹」專題

1995

於臺北阿普畫廊舉辦個展

1999

獲邀於高雄縣文化中心舉辦「跨越之旅」個展,並於臺灣六個縣市文化中心巡迴展出
著作《跨越之旅—楊文霓陶作》一書,由高雄縣文化中心出版
獲邀參加法國科特里耶美術館「第10屆紅堡當代陶藝雙年展」

2007

與陶藝家姚克洪合作,成立「臺灣陶藝聚落」網站 http://www.taiwanclayart.org.tw,為臺灣陶藝活動訊息交流平臺

2011

獲頒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第7屆臺北陶藝獎成就獎,並於陶博館舉辦成就獎個展(2011.3/5-6/12)

時間地點時間地點
時間:2011/03/05-2011/06/12
地點:三樓特展室
相關影片相關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