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2017

:::
「2017臺灣陶藝獎」以「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分別設置「臺灣陶藝成就獎」、「臺灣 陶藝創作獎」與「臺灣陶藝新銳獎」三大獎項,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本屆「成就獎」得主陶藝家劉鎮洲先生,長年致力於陶藝教學、傳承陶藝創作理念並將陶藝新觀念 帶入臺灣,提攜後進的同時也對陶藝人才的栽培不遺餘力,目前許多活躍於陶藝界的陶藝家皆曾受 教於他,顯見其對臺灣當代陶藝教育的傑出貢獻。
「創作獎」旨在鼓勵陶藝專業成長及創新創作,並樹立優質典範,以期促進陶藝推廣,展現當代陶 藝豐富的活力與創意。本屆共計95件參賽作品,由相關領域之5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委員分別進行 2階段審查,首先針對創作者的參賽作品與參考作品之影像圖片進行審核,評審委員透過創作者的創 作理念、主題與技法表現進行討論,並從中決選出54件作品進入複審。複審為作品原件審查,評審 就作品的表現技法、塑型、選用材質及複合媒材運用等創新表現進行嚴謹的篩選,選出2件創作獎、 5件評審特別獎及25件入選作品。
「新銳獎」為首屆辦理,係鼓勵青年從事陶藝創作與研究,透過藝術理念、表現技法、表現形式、 陶瓷質感及跨媒材運用等創新計畫,展現新世代陶藝工作者的創意。由陶博館邀請各方學者專家組 成提名及遴選委員會,提名委員分別提名適合人選,並從9名被提名人中推舉4名進入遴選委員會, 接受提名者撰寫「創作計畫書」於遴選委員會中親自簡報。遴選委員針對候選人之創作計畫內容及 未來之發展性,最終選出本屆得主盧嬿宇及胡慧琴,展出近年的代表作品,並於2019年舉辦雙個 展,呈現創作計畫成果。
期望透過「臺灣陶藝獎」向陶藝前輩致敬;發掘陶藝觀念的新表現形式與技術開發研究,展現創作 風格與當代陶藝豐富性;建構陶藝創作者發表新作展演的舞臺,促使青年陶藝工作者追尋、貫徹自 我的創作理想,蓄積臺灣陶藝進軍國際的實力。

自述

劉鎮洲

劉鎮洲

去年7月剛自臺灣藝術大學退休的我,得知榮獲首屆「陶藝成就獎」時,內心激動萬分,一輩子努力的事得到認同很開心,也希望在天上的父親及鈴木治老師能夠以我為榮,感謝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及遴選委員們所給予的厚愛。
我自幼成長於鄉間,對大自然懷有一份特殊濃密的親切感。在大自然豐富的景觀中,不論是形態上的奇幻變化、景色更迭,或是氣勢上的偉大壯麗、悠遠綿延,都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鮮明印象。因此,在我的創作中,大自然的山嶽河川、雲霧風雨、氣候現象,便成為作品表現的主要素材。
對於創作表現的主題,我常選擇綿延不絕的山巒,敘述晴朗超脫的胸懷與寬闊開敞的氣度,或以雄偉壯麗的山峰,表現堅忍不拔的氣勢與積極進取的精神。從高低起伏的山丘,呈現柔和順暢的心情與和平舒坦的心境。我喜歡以悠然的雲朵,展現輕柔自在的氣氛,而以微波盪漾的水光,顯現輕盈活潑的情懷,或以一股湧泉流水,流露無限生機。有時更跳脫具體現實的空間,以樸質粗糙的陶土與平順柔滑的釉藥,表現陶瓷材料變化豐富的特質。以黏土造形的起伏轉折,呈現三次元空間變化的神奇與微妙。或以立體形態的飽滿充實,顯露陶瓷塊體中所隱藏的豐富生命力。
在陶藝造形創作表現裡,我常描寫的主題大部分與自然的景致或現象有關。我常以切割地塊的方式,將自然景觀中的局部予以分離,而將原有景觀中的壯闊氣勢與綿延變化景致,濃縮在這塊造形之中。在表現自然地塊的作品中,形體輪廓的單純簡潔;工整的切面與柔和的局部起伏面,是作品在造形形態上最大的特徵,由於這兩者不同性質的造形要素和諧地交融於作品中,使作品面醞釀出一種幽雅、恬靜與祥和的氣質。在作品表面的處理上,我常保留含粗質顆粒熟料陶土的質感,配合局部的施釉效果,使作品呈現出樸質、含蓄而具量感的泥土之美,並顯露出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生命力。部份作品則以柴燒方式燒製而成,呈現煙燻火痕與落灰成釉的效果,以增加作品中自然樸質的美感與蒼勁古雅的韻味。
人類是依賴大地而生存,人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近年的作品中,我常在象徵山嶺的塊體上安排一段台階,台階的盡頭或隱入山形之中,象徵山徑的神秘幽遠;或將台階引入山體的方形孔洞,引喻山道轉折進入新的時空之中,呈現山水自然中隱約存在的悠然人踪。這個系列作品企圖藉著一方簡潔單純的陶土造形,展現自然大地綿延無際的寬廣與平遠,及表現自然景觀的宏大、壯麗或清雅、幽逸,並透過步道台階與方形孔洞,隱喻人類融入自然之中的自在與平和。
陶藝創作之路,感謝在藝專時期吳毓棠教授的陶藝啟蒙以及王銘顯教授的工藝指導,其次感謝我開明的父母讓我赴日追求藝術之夢,在京都藝大則感謝鈴木治教授帶我進入現代陶藝創作的領域。返臺之後感謝吳讓農教授、林葆家教授、邱煥堂教授、宋龍飛先生、李茂宗、范振金、楊文霓、蔡榮祐、李亮一等陶藝前輩們的提携,以及與學生們教學相長讓我更堅定地繼續陶藝創作之路。最後要謝謝我親愛的家人淑蘋、奕宏、奕堂的理解、愛與寬容,和我一起在陶藝世界裡找到滿滿的幸福。

紀錄片

個人年表

1951.7.25

生於臺灣新竹

1951年劉鎮洲滿月與母親合照

1951年劉鎮洲滿月與母親合照

1963

新竹市三民國小畢業

1967

新竹商校初中部畢業,保送進入高中部

1970

新竹高商畢業,進入彰化銀行服務

1974~1978

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夜間部(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1978

與同學共組陶藝工作室「陶軒」,臺北市八德路

1980

赴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工藝學科陶瓷組進修

1981

考入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陶瓷工藝碩士班,師事鈴木治教授

1984

獲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陶藝碩士學位
首次個展,日本京都三條藝廊
返臺,回母校國立藝專美工科任教

1986

經邱煥堂教授介紹,與其「陶然陶舍」學生黃淑蘋小姐結婚

1987

長子奕宏出生,成立「方圓陶舍」工作室,臺北市八德路

1987年劉鎮洲夫妻於「方圓陶舍」

1987年劉鎮洲夫妻於「方圓陶舍」

1988

返臺後首次個展,臺北市美國文化中心

1988年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1988年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1989

誠品畫廊作品欣賞系列展,臺北市誠品畫廊

1991

「框」裝置藝術個展,臺北市二號公寓

1992

「劉鎮洲陶藝創作展」,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3

遷居淡水,並將「方圓陶舍」工作室遷至淡水大忠街
「生活、空間、藝術」劉鎮洲陶藝個展,臺北福華沙龍
「劉鎮洲陶藝個展」,苗栗縣當代陶藝館
「劉鎮洲陶藝展」,高雄景陶坊

1994

成立「劉鎮洲陶藝研究室」
獲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陶藝貢獻獎」

1995

「劉鎮洲陶藝創作展」,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鎮洲陶藝個展」,臺北市逸清藝術中心
「劉鎮洲陶藝展」,高雄市景陶坊

1996

次子奕堂出生

1997

「集──劉鎮洲裝置藝術展」,中壢元智大學人文藝術中心
「劉鎮洲陶藝展」,臺北美國文化中心

1998

「劉鎮洲陶藝展」,中華民國陶藝協會臺北聯誼中心藝廊

1999~2002

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主任

1999

「劉鎮洲陶藝展」,臺灣省立美術館

2001~2004

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2001

獲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陶業獎章」

2002

「方圓陶舍」工作室遷建完工
「劉鎮洲造形創作展」,臺北太平洋文教基金會

2003~2004

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所長

2003

「劉鎮洲陶藝展」,臺北市阿波羅畫廊

2004

「劉鎮洲教授陶藝展」,國立政治大學教職員咖啡館

2006

「劉鎮洲陶藝展」,桃園縣壢新生活藝術館
「劉鎮洲個展」,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2009

「心•境──劉鎮洲陶藝創作展」,新竹縣文化局

2009年於新竹縣文化局個展

2009年於新竹縣文化局個展

2012

「心塑大地•神遊自然──劉鎮洲陶藝創作展」,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2013

「空間•遊──劉鎮洲陶藝個展」,輔仁大學輔仁藝廊
「空間•遊──劉鎮洲陶藝個展」,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

2016

獲行政院「特等服務獎章」
獲新北市政府「2017臺灣陶藝獎」陶藝成就獎
「遊──劉鎮洲個展」,臺北市綻堂蒔光藝廊

時間地點時間地點
時間:2017/6/16-2018/01/14
地點:三樓特展室
相關連結相關連結
相關影片相關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