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鶯歌窯業的出現,則要晚到嘉慶年間,當中人名與時間眾說紛紜,而有明確時間的說法是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泉州磁灶人吳鞍,隨著移民潮,渡海來到大湖地區的兔子坑(今屬桃園縣龜山鄉)開墾(圖采容掃),發現此地的黏土適合做陶,於是蓋窯燒製陶器,開啟了鶯歌製陶先河。然而,因為漳、泉械鬥,不得不放棄開墾的成果,遷居大湖崁腳一帶,後來又遷往尖山(今尖山埔路)。大約此時,吳岸、吳栗等人才渡海而來,加入鶯歌製陶的行列。
兔子坑土碗 1920年代 陶博館藏
鶯歌陶業始於兔子坑,圖左為後人取兔子坑土所做的青花弦紋碗,右則為大湳土碗。
此時的陶瓷業使用蛇窯、燃薪材,以腳踢轆轤手拉坯,生產中小型缸、甕、缽類產品為主。而移居尖山時,製陶用土為尖山黑土。至於是否使用釉藥仍無直接證據顯示,並且吳鞍家族是走向專業製陶或一直屬農閒副業亦未可知,因為人力較少的窯場常見製作數個月才燒一窯的情形,也有一年之中只有春、秋兩季各燒一窯者。

鶯歌的陶器在尖山莊尖山埔開始向外發展,漸漸遍佈整個鶯歌,並向鄰近地區擴展,長久以來,鶯歌陶瓷建立起口碑,並以尖山燒或尖山為名,並有許多陶器直接落款尖山埔、尖山燒或尖山。
同屬陶瓷器的建築用磚瓦,其引進鶯歌的最早紀錄是在道光年間,陳昆來到大湖崁腳燒製磚瓦,後來日治時期,此地為林萬水所有。但是不同於臺灣其他陶瓷產地的,是其他產地的磚瓦生產都早於陶瓷生產,唯獨鶯歌不同。所以,道光年間鶯歌地區磚瓦製造的紀錄,不見得是鶯歌真正最早的磚瓦製造。大湖地區的磚瓦製造延續至今,並且是鶯歌最集中的的地區。
臺灣紅瓦的燒製,一直是使用瓦窯,若是黑瓦則要使用蔭窯或在瓦窯體上加天溝灌水還原而成。其用土是一般田土,而燃料為薪材類天然植物。現存於國慶街的瓦窯,就是在瓦窯體上加天溝,並於防治空氣污染、禁止燃煤後,除去三根小煙囪而改用四角窯一樣的四角錐煙囪,形成特殊造型與用途的窯體,其結構與形成背景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