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斐然創設、陳義方經營的益成記,位置在目前鐵路橋附近的文化路上,早年雖是鶯歌地區赫赫有名的大商行,惟益成記在戰後不久就已停業,而老建築也已在數年前拆除殆盡。
益成記雇用的製陶師父中,不但有以土條捏製大型缸、甕的福州師父,也有以轆轤拉坯技法為主的泉州師父,除了自身生產陶瓷器具外,益成記更是鶯歌陶瓷業者的組合商,鶯歌所有陶瓷製品的販售、鋪貨,都必須透過益成記。
日本時代鶯歌組成尖山陶器販賣組合,由益成記統籌整個陶瓷製品銷售事宜,鶯歌製品也透過益成記在全台賣透透,無形中具有相當官方色彩的益成記,也成為鶯歌陶瓷的代言人。
日本時代對於價格要求相當嚴格,不准有異於市場價格的情形出現,而由益成記規定的價格也都是說一不二的公定價。只要益成記要賣三角的,市面上就不許出現賣三角一或兩角九的情形,所有製品交到組合後統一販售,市場價格具有保障相當穩定,如果有不守行規私下打壞行情的「野民」,還會遭到日本警察的取締。
當時我在益成記中擔任「請負」工作,意思是當時製陶的所有事情都由我包辦,「請負」四、五年後我才到芭樂埔和吳萬煙(●目前仍健在尚未過世)共設蛇窯在文化路上製陶。
吳萬煙家族在苗栗一代製陶,結果碰到了昭和十(一九三五)年的苗栗、台中州大地震,當地所有的窯場全都被震垮了,所以吳萬煙一家人才在他的父親帶領下,來到鶯歌落腳製陶。
當時益成記的師父大約有十人,薪資算法並不是用傳統窯場的「過年錢」來估算,而是以製作件數作為給薪標準。
早年工作薪資最豐厚的,首推礦工,但礦工的薪水和製陶師父比起來,仍然還是差上一大截,「七分無其一」。如果說礦工一天工作可以拿到一圓薪資,那麼製陶師父就可以獲得七圓的優渥待遇。
益成記具有相當日本官方色彩,戰後由於陳家後代不想繼續從事陶瓷工作等因素,這才把老牌的益成記正式收掉,益成記位在文化路土地公廟附近的舊址,現在也已經被拆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