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年台北士紳捐資興建孔廟,需要用到琉璃瓦。過去台灣的琉璃瓦都是從大陸以帆船經過臺灣海峽運來,為了避免夏天的颱風與冬天的大浪,大多利用春秋兩季行駛。加上長途的運輸,使得瓦片的耗損很大。因為價錢既貴,運送又不方便,所以主事者辜顯榮希望能在本島就近燒製。他到鶯歌打聽,知道陳龍淵在經營瓦窯,就請他們設法燒製琉璃瓦。由於性質相近,陳家決定開發這種新產品。
日本時代鶯歌陶瓷已經開始發展,當地的吳姓陶師都擅長製陶技術,也會配製鉛釉,甚至有的陶師具有琉璃瓦的技術,於是陳龍淵跟尖山埔的陶師配合,研究琉璃瓦的製作、釉藥與燒製技術,開發成功琉璃瓦,成為臺灣最早的琉璃瓦工廠。1927年所生產的琉璃瓦即首度供應台北孔廟的建築使用。
琉璃瓦仍然採用鶯歌本地黏土,和薄瓦或陶瓷的坏土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已經使用石膏模型押坏成形。由於琉璃瓦的造形比較特殊,這類模型大都委託專門的雕刻師製作原形,再翻製為石膏模型。
日本時代的琉璃瓦使用硼砂釉。當時使用的是含水硼砂,原料都在鍋子裡面炒過,以除去原料中的水分,再去調配成釉藥。戰後使用廢電池的鉛板,粉碎以後作為鉛料使用。調配時,將無水硼砂或鉛料加上黏土和色料,研磨成釉漿後,淋在坏體上。
三星的琉璃瓦一開始即另設四角窯燒製,是鶯歌最早使用四角窯的例子。當時的窯爐較小,只有四個燃燒室。坏體放在窯裡之內裸燒,尚未使用匣缽。此時以木柴為燃料,除了購買製材廠的廢木料之外,也使用三峽的煤礦坑汰舊下來的支架坑木。炭坑木比較粗,用在開始焙燒的階段;鋸木廠的木料比較細,用來攻燒時使用。
燒窯時先預熱,開始時使用炭坑木料燻燒,差不多五、六百度時再以攻燒,直到溫度升到一千度為止。燒好的時候,窯門要用土封起來,以避免因為急冷而使坏體風裂。琉璃瓦燒製速度比瓦窯快,從入窯、燒成到出窯要前後要一個禮拜到十天。
1947年窯場正式取名為「三星陶器工廠」,擴大規模,開始以企業化經營,燒成品質也不斷提升。四角窯改建為六個燃燒室,以煤炭為燃料。坏土方面除了鶯歌本地陶土之外,到1970年代之後調配進口瓷土作為坏料。1972年以瓦斯梭窯取代原來的燃煤四角窯,燒製效率與品質更高。製作方面則依產品造形的不同,改以擠出機械、衝壓機械或鑄漿成形等不同的技術製作,大型的正吻等製品則仍然以手工押模方式製作。
所燒製的琉璃瓦產品很多,主要有屋頂鋪面用的筒瓦、板瓦、瓦當和滴水,屋脊用的脊瓦、套獸、戧脊獸、正吻以及鳳鳥、麒麟、海馬、天馬、仙人等。製品大都依照《清式營造》中國古建築的圖說來設計,由於結構上的需要,樣式繁多,而造形複雜。
1973年三星再度自日本引進全自動真空射出成型設備二套,除了生產中國琉璃瓦,並開發生產日本瓦、西班牙瓦等類似的產品。所製的琉璃瓦以1100℃燒成,質地堅硬,釉色豐富,美觀亮麗。除了燒製產品之外,三星也提供屋瓦的施工服務。產品除了供應國內消費之外,也行銷到國外市場。由於三星有近百年歷史,因此全省比較老的寺廟建築,大部分都是用金星做的琉璃瓦,包括1925年的台北孔廟,後來臺北龍山寺翻修時,也使用三星產品。此外三峽祖師廟、佛光山、故宮博物院、國家劇院、八仙樂園、台中孔廟、南港軍人公園等,如果加上一般的大樓大廈,全部達幾千間之多,產品遍及全島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