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記陶器工場的創始人是王萬好(1905-1994),父親王曾在尖山埔開設「王春記」商店,擁有三家店鋪,經營雜貨店、肉鋪、茶行和布店等行業,是當時鶯歌的富商之一。王曾在日本時代當過保正,去世之後,由長子王萬春(1899-1976)繼任,戰後擔任同慶里里長,此一職務後來又由第三代王亦然(1926-)再連續當十七年之久,在地方上頗具聲望。
王家在經商之餘,見到尖山埔陶器前途可為,因而在1916年從事陶瓷工作,1940年(昭和十五年)立案為「王泉記陶器工場」,王萬春則經營祖傳的雜貨店王春記。
王泉記的窯場在尖山埔,原來是吳金國經營的窯場。那個窯場原有一座三個窯室的登窯,因為荒廢多年,地上雜草叢生,窯殼只用瓦片壓著。王萬好過去沒有燒過陶瓷,對陶瓷完全外行,只能聘請師傅製作陶器。坏體做好後,窯爐稍加清除就裝窯燒陶。因為自己沒有燒陶沒有經驗,加上舊窯年久失修,燒窯困難重重,開始連續三窯都告失敗,到第四窯技術才獲得
突破,此後經營漸入佳境。王萬好夫婦經營窯場非常努力,每天日以繼夜地工作,常常都到凌晨三、四點才相伴踩著月光回家。王泉記就是這樣努力耕耘,打下事業的基礎。
日本時代王家和日本機關很好,深知他們的需要。陸軍總部所有需要的陶瓷許多都向王泉記訂製,包括花瓶、大水缸、鼓椅、火爐等產品。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王泉記還得到特殊的待遇,包括交通運輸和糧食配給等都可以獲得適當的安排。這使得王泉記在事業上得到很大的助益,使企業得以順利經營,成為尖山埔規模最大的窯場之一。
王泉記初創之時,聘請土條盤築和轆轤成形兩種技藝的陶師。土條盤築法以福州師傅為主,包括較早的李依金、李春烺和戰後才來台的李寶珍等人,他們以土條盤築法製作大型陶器。轆轤拉坯師傅有七、八人,除了磁灶陶師吳地之外,也騁用鶯歌當地的陶師,包括王欽錫和王石川等人。他們以轆轤拉坏法燒製較小型的陶器。所製作出來的陶器入窯燒成。王泉記的窯爐由前段的登窯和後段的蛇窯組成,是鶯歌特殊的改良型窯爐。
光復之初,鶯歌發展碗盤,北投陶師陳泉興曾經到王泉記,協助飯碗的製作。陳泉興在王泉記的時間雖然很短,卻是北投陶師到鶯歌發展的重要先例。跟隨陳泉興學藝的林柱後來也曾過來燒製碗盤,鶯歌的碗盤因而逐漸成為主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