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製陶家族

海水窯業
許海水家族

許海水家族,在鶯歌鎮陶業發展,在時代的變動,製陶方法不斷的變革,許家已經傳承至第三代。許家三代反映鶯歌陶瓷的轉變,為鶯歌陶瓷史作了完整的見證。許海水早期在北投學習製陶技術,是鶯歌的陶瓷技術傳承重要的推手之一。許海水十三歲與苻木、佐佐木先生學習製陶,後來在陶瓷釉藥所專門學習日本式拉坯技術與雕塑。30歲到鶯歌「益成記」窯場幫忙作陶,戰時與「烘爐波仔」賴有標合夥燒製碗盤,戰後碗盤民生供需量增加,當時北投技術運用「匣缽」,同時改用大湳土燒製碗盤,並將手拉胚技術與雕塑技法傳承子孫。

許海水育有八位子女,二子許松永自小幫忙家中父親燒製碗盤,自國小畢業即在家中窯廠工作,當時窯場取名為「海水窯業工廠」,在四十年代屬於中型窯場。民國六十二年轉作老人茶壺,剛開始以一壺四杯標準型著手製造,先開發原模,再以注漿灌模增加產量,在七十年代最大產量,一個月外銷國外八個貨櫃。許海水其三子許松煌跟著父親作碗盤,從作柴燒窯、煤礦窯、重油窯、磁磚隧道窯,至作茶壺的瓦斯窯,到更先進的電窯燒製,全都有參與製造,在這一行已超過四十年。民國八十三年老家,「海水窯業工廠」面臨被拆的命運,不得不轉型作其他行業。

:::
海水專文
海水窯業撰文:陳淑卿
許海水出生於民國前六年六月十日,出生地為台北市北投,原為學習廚藝總舖師,在16歲與賀木庄太郎、佐佐木丈先生學習製陶,後來在「大屯製陶所」專門學習日本式拉胚技術與雕塑,30歲時先到台中沙鹿金福興窯廠工作一年後,再到苗栗公館「公館窯業組合」工作燒製缸、燒甕及角缽等製陶工作。38歲受陳義方所託,到鶯歌「益成記」窯場幫忙作陶,當時日治時期剛開始生產軍用砲彈製品。「海水師」也曾經跟「益成記」窯場「請負」做工頭領取獎勵金。民國36年在與「烘爐波仔」合夥燒製碗盤,原在鶯歌舊鎮公所後面燒製粗陶紅碗,用舊缸或烘爐廢料所製成,用的是鶯歌尖山黑土,用水溝管作「匣缽」方式燒製碗盤,後來改用桃園八德的大湳土。

四十二歲後,買原為日本舊菜市場場地作為窯場,正式登記為「海水製陶工廠」,剛開始作較粗製的疊燒「澀圈碗」,光復後碗盤民生供需量增加,用大湳土(白鹹稠)和北投土混合,並運用技術「匣缽」燒製碗盤,提高品質。「海水師」在民國五、六十年代,也製作白胚花瓶外銷香港,後來將手拉胚技術與雕塑技法傳承子孫。許海水與陳泉興兩位早期在北投學習製陶技術,鶯歌鎮早期缸、缽到碗盤業興盛,兩位居重要陶瓷技術傳承推手。許海水娶妻許杜款,早期日本式手拉胚法,由其妻搖動轉軸帶動轉盤,「海水師」拉胚,其釉藥特色取六月粽米稻草灰加黏土與石粉,以「旋釉」技法在坯體上施釉,其釉具有流釉裝飾效果,採用苗栗土,用柴燒窯燒製,先放樹枝燒後放松樹枝繼續燒,其陶製品古意盎然,在苗栗期間其陶製品落款稱為「海水青山道」,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六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歲。

許海水育有八位子女,其三女許清雲嫁曾順喜,曾順喜現經營「順裕窯業」,原來作台灣日本三B(米)白釉原料總經銷,後來其女曾麗芬與其夫婿王瑞隆專作工業精密陶瓷。其長子許松林娶妻陳寶珠,原來在自家窯廠幫忙作碗盤,民國六十年代,前往苗栗、竹南地區作西洋瓷偶原模製造,後來西洋瓷偶需求量衰退,改作水晶、玻璃原型製作。其二子從小學習祖父、父親原型雕塑技術,大兒子許圖楠現在國內知名琉璃製造商「璃園」原模設計工作;二兒子許圖清現在也是國內知名度極高「琉璃工房」原模設計工作,許松林一家子,都從事雕塑工作,受其父親「海水師」影響深遠,已傳承到其精華手藝。

其二子許松永娶妻許范寶琴,自小幫忙家中父親燒製碗盤,自國小畢業即在家中窯廠工作,當時窯場取名為「海水製陶工廠」,在四十年代屬於中型窯場。在當兵時受聘在金門製陶廠,與陳泉興之子陳福吉,擔任教導窯場員工製作陶器之工作,每人負責五位學員。在當時第一屆國立藝專畢業雕塑老師林健成,也在金門製陶廠教導雕塑,自小受父親影響與考慮未來可能會用到此技術,許松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與林建成老師學習雕塑技術。

當兵回來後,碗盤業已不景氣,改燒製小玩偶,也就是廟會慶典讓遊客玩丟圈圈的小型玩偶,後來生活水準提高,改製造景觀用的涼亭、人物等相關陶製品。後來陳福吉「三洋磁磚」邀約共同經營磁磚業,大概經營幾年後,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這一行,那時經濟生活提昇,於六十二年轉作老人茶壺,與陳金成不斷自行採取天然土壤,研究茶壺的土質,想作出更好的茶壺。

於民國七十五年與張炳昆,召集海水、阿昆、正熙、漢記、永寶、紫雲、鴻欣、北齋、今後昌、鴻櫻等十家廠商,創立「十心聯合公司」位於中山路鴻櫻茗壺社,打破同行相忌觀念,而是同行相互照顧,將價格、品質作制度化管理,並設計商標、申請專利權,但與以往有一項規定,來批貨廠商必須付現三成,起因六、七十年代的鶯歌,不管窯場、盤商、原料商倒閉風潮盛行,經營產業者漠不擔心此生計大問題,堅持三年成習慣後,此榮景維持十年。聽聞鶯歌業者余厝人氏在此十幾年間,賺了大把鈔票,已經移民至加拿大,過著退休休閒的生活。

剛開始以一壺四杯標準型著手製造,利用過年是小月,開發設計需費時三個月,先開發原模(方文通)作石膏模設計,其餘月份按型式難易度,安排生產月份,以注漿灌模增加產量,在七十年代最大產量,一個月外銷國外八個貨櫃;與「天仁茶業公司」做生意,合約內容三年之產品不得售予他行,每組產量一千個或三百組,天仁企業以經銷連盟方式,外銷地美國洛山磯唐人街與日本,另一方面也在製作手拉茶壺,但產量不多。

鶯歌把茶壺產業發展帶動者,應該是許松永先生,有些有關茶壺專業的術語,來源名稱都是他命名,如紅鋼磚之名稱,同時提出粗陶細作之說法;他也將技術傳授與茶壺界聞名「萬佳陶藝社」曾財萬「阿萬師」,指導他專作傳統器型茶壺,兩人在研究茶壺與茶葉時,也曾前往南投茶葉改良場請益茶博士。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因鶯歌鎮道路擴建計劃,老窯場及住家面臨於被拆除,才遷移至現址西湖街,同時取名為「海水壺藝工作室」,培養三子朝精緻、細膩的方向製作茶壺,由二子許正吉負責拉壺胚體,三子許正輝黏合壺身、壺把、壺嘴等,並作雕塑,在由長子許正熙上釉藥,因此「海水壺藝工作室」所製作茗壺,其壺特色需經600、700度素燒,讓有機物自然蒸發,自然降溫後,不斷研磨茶壺胚體,讓毛細孔變細,沖泡茶葉時茶香不溢出茶油溢出,再經高溫燒成成品,所以每一支壺都是三人共同合力精心作品。第二代許松永本人退休況態,傳承「海水壺藝工作室」予以第三代三兄弟手拉胚壺藝。退休後許松永以茶會友,壺藝同樂方式,對茶葉與茶壺作更深一層的研究,提出茶葉是【天地之英】,茶壺是「合土之精」,茶與壺藝與大自然融合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