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製陶家族

陳泉興
陳泉興個人照

陳泉興(1909-1973) 為新竹二堡老社(今竹東一帶)人,1922年隨著日籍養父日本兵庫縣人賀本庄三郎(1885-?)從關西遷居到北投,並在養父創立的「大屯製陶所」學習燒製花器。日治時末期北投遭到空襲,陳泉興於1944年帶著家人到關西,躲避戰亂。戰後離開關西到鶯歌,在王泉記當陶師,後又轉到桃園龜山的窯場製作飯碗。1947年陳泉興離開龜山,回到鶯歌承租窯場,燒製青花竹紋,開始創立自己的事業。

陳泉興在鶯歌經營碗窯十分順利,1949年買下尖山埔大墓公廟旁邊的窯場,創立「泉興窯業工廠」,以碗盤為主業。陳泉興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只好由年僅十三歲的長子陳清吉(1934-)負起經營窯場的責任。陳福吉(1940-)也在初中畢業之後,協助製作碗盤,並在外拓展業務。陳泉興在兩位兒子陳清吉和陳福吉的協助之下,開發了許多新產品,包括:「淡青碗」、「水青碗」、「生意碗」等等,成為當時鶯歌最負盛名的碗窯工廠之一。

1960年代開始,鶯歌的碗窯迅速增加,許市場競爭激烈。陳清吉兄弟更加緊腳步開發新產品,燒製盤碟,並進一步研究高壓鑄漿技術。1972年陳清吉和陳福吉兩兄弟籌資創設環球窯業公司,1978年再投資創立「三洋窯業公司」,1980年又買下三環窯業公司的湖口廠,改組為「三揚」,將經營觸角延伸到新竹。三家瓷磚工廠都經營得相當順利,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瓷磚小王國之一。

:::
陳泉興專文
陶瓷界的傳道士--陳泉興
陳泉興在北投的經歷
陳泉興(1909-1973) 為新竹二堡老社(今竹東一帶)人,1911年被陳謝元妹(1881-1942)收為養子,入籍關西。1922年隨著日籍養父日本兵庫縣人賀本庄三郎(1885-?)從關西遷居到北投。1923年賀本在當地創立「大屯製陶所」,燒製花器。陳泉興在賀本的指導之下,熟諳日式雙轆轤製陶技術。賀本後來改燒「鶴紋碗」,從日本知多縣請來熊谷擔任技師,陳泉興再度跟隨熊谷學習鏇壓製碗以及釉藥和窯爐技術,奠定他日後發展陶瓷事業的基礎。

陳泉興在北投工作期間曾經到南投魚池當師傅。魚池是個碗盤的專業窯區,陳泉興到那裡之後指導他們鏇壓技術。從魚池現存的青花鶴紋碗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它和北投陶瓷之間的關聯。

太平洋戰爭前夕,賀本將窯場出售給桃園人徐嵩珀之後回國,改稱「東洋陶器商行」。陳泉興在指導新窯員工順利接手經營後,為臺北艋舺人蔡福籌建七星窯業工廠,燒製飯碗和耐火磚。工廠建成之後,留在七星當師傅,協助生產。

離開北投到鶯歌發展
日治時末期北投遭到空襲,工廠無法順利生產。陳泉興於1944年帶著家人到關西,躲避戰亂。在當地「新禾興窯業」擔任陶師,仍然燒製飯碗。戰後離開關西到鶯歌,在王泉記當陶師兩、三個月後,轉到桃園龜山謝春木和謝俊秀兄弟的窯場製作飯碗。1947年陳泉興離開龜山,回到鶯歌今西鶯里中山路向蘇金錄承租窯場,燒製青花竹紋,開始創立自己的事業。同一時期,鶯歌大部分的窯場都還在燒製傳統的陶器,用的是低溫鉛釉,而陳泉興做碗用的是高溫長石釉,品質優良,在鶯歌使用長石陳泉興是先驅人物之一。

陳泉興在鶯歌經營碗窯十分順利,1949年買下尖山埔大墓公廟旁邊的窯場,創立「泉興窯業工廠」,仂以碗盤為主業。陳泉興在兩位兒子陳清吉和陳福吉的協助之下,開發了許多新產品。陳家的陶業經營狀況十分良好,成為當時鶯歌最負盛名的碗窯工廠之一。

轉行販賣業
陳泉興在龜山的時候,因為工作努力而積勞成疾。在鶯歌中山路租窯燒陶時,身體健康狀況已經不佳,無法正常經營窯場。此時年僅十三歲的長子陳清吉(1934-)就要負起經營窯場的責任,只有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才去請教陳泉興。

陳泉興把事業交給陳清吉經營之後,自己改行原料供應商。他多年在窯廠工作的經驗,對於技術和原料都很在行。從1950年代開始,他到臺北後車站的貿易公司購買釉藥原料和色料,轉賣給鶯歌的業者。自己也調配成釉,經過研磨加工後賣給窯場。由於泉興窯的產品很優秀,在鶯歌擁有很高的聲望,因而業者對他所賣的原料很有信心,因而材料買賣事業做得很成功。

除了釉藥材料之外,因為陳泉興曾經在北投工作的關係,也做起原料土的買賣。北投貴子坑蘊藏豐富而優良的黏土,戰後擁有採礦權的大公司包括工礦公司、金義合公司和七星公司等。陳泉興因為和蔡福關係深厚,所以很容易向七星公司買到北投土,轉售到鶯歌,成為最早把北投土介紹到鶯歌的人物。經由他的媒介,鶯歌碗盤的坏土逐漸以北投土取代大湳土,提高了鶯歌陶瓷的品質。後來北投土在鶯歌的需求量超出北投,兩地之間陶業的消長,在此時已見端睨。北投土到鶯歌之後,除了用於碗盤之外,也成為花瓶、瓷磚和電瓷的主要原料,對於鶯歌陶瓷的轉型發展提供決定性的因素。

第二代的經營
陳清吉在十三歲時,即承擔家庭事業的重責。二弟陳福吉(1940-)也在初中畢業之後,協助製作碗盤,並在外拓展業務。陳清吉服兵役期間,由陳福吉接替經營。泉興窯在兩兄弟的經營之下,除了早期的青花竹紋碗之外,1956-7年左右陳清吉開發成功蘋果綠釉色。碗壁刻上陰紋圖案,再施以這種透明蘋果綠釉。燒成之後,成為濃淡有致的色調,很像宋代影青瓷或白瓷刻花的效果,業界稱為「淡青碗」。這種新產品上市時甚受市場的睛睞,鶯歌很多窯場都想加以仿製,卻未能成功,因此在開始的幾年都沒有競爭對手,因而大發利市。其後在淡青碗的基礎上又開發一系列的釉色,包括以氧化鈷為發色劑的「水青碗」,以及在蘋果綠或水青色之外,配上咖啡色的「陰陽碗」。

此外泉興窯還開發一種「生意碗」。那種碗的坏壁很厚,折腰式的器腹口沿寬廣,下半部的器身卻很小,只要用很少的食物就裝滿一整碗,用來裝盛滷肉飯、肉丸、貢丸湯或冰品等,很受夜市與攤販的歡迎,需求量很大。

1960年代開始,鶯歌的碗窯迅速增加,許多人都跟著泉興窯的腳步走,使得市場競爭激烈。於是陳清吉兄弟更加緊腳步開發新產品,燒製盤碟,並進一步研究高壓鑄漿技術,製作橢圓形的腰子盤,並設計烤花電窯作釉上彩繪。使得泉興窯的產品種類很多,飯碗、碗公、盤子、腰子盤、湯匙、茶壺和茶杯,乃至公賣局的五加皮酒瓶和塑膠工廠用的耐酸管等,幾乎無所不做。

1970年代的轉型
在1970年代鶯歌再度面臨轉型時刻,此時有金義合和大同磁器等日用瓷大廠出現。他們與日本技術合作,引進新式機械與瓷土原料,生產精緻瓷器餐具。原來北投和鶯歌的碗盤逐漸失去競爭力,紛紛尋求新途的可能性,泉興窯業也面臨轉型的壓力。

1959年陳福吉當兵期間,陳泉興回到關西買下早期曾經工作過的「新禾興」,改稱「新泉興」,由陳泉興自己經營。等到陳福吉當兵回來後,陳泉興要求陳清吉經營關西的窯場,而鶯歌的窯場則由陳福吉負責,兄弟分別經營兩家窯場。

◎陳清吉經營關西新泉興窯
陳清吉在新泉興除了燒製日用陶瓷之外,開始發展彩繪花瓶。他們聘請北投和鶯歌的畫師來彩繪,所做的花瓶都是承襲著北投永生工藝社到中華陶瓷一脈相傳的風格,除了彩繪之外,並以黑釉剔花技法刻繪中國式的花鳥或歷史圖案,部分作品則施以單色釉。在1960年代末期,陳清吉以木灰為基礎釉,燒出晶花粗大而均勻的鋅結晶釉花瓶。結晶釉後來在鶯歌大量燒製,而陳清吉開發結晶釉的時間是先驅之一。1968年左右停止碗盤的生產,增加花瓶的製作,關西窯一度增加面磚的燒製,但於1980年代停止,專心燒製花瓶。

◎陳福吉經營鶯歌瓷磚窯
陳福吉經營鶯歌尖山埔窯場一段時間後,改燒電氣陶瓷,並把工廠改為「泉興陶瓷電器工廠」,並申請到「安」字標誌。然而電瓷的燒成率並不理想,還有配件加工的問題,使得經營相當困難。於是陳福吉再度轉型,使用原來的四角窯燒馬賽克。由於新產品的經驗與技術不足,經營狀況並不理想。此時鶯歌瓷磚已經開始發展,而北投的大裕窯業和竹南的三環窯業等瓷磚工廠都引進隧道窯,燒成品質優良,使得陳福吉的瓷磚廠無法與之競爭。1971年陳福吉邀請甘新福合夥,共同承租李寶珍的李順隆陶器工廠,成立「三洋窯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工廠內原有的四十米隧道窯燒製馬賽克和三寸六面磚。經由改善燒火設備與燒成技術後,使生產順利。

◎兄弟再度攜手合作
1972年陳清吉和陳福吉兩兄弟籌資創設環球窯業公司,1973年正式正式投產。1975年石油危機以後,三寸六白瓷磚價錢滑落,業內開始燒製中口瓷磚,此後又有10X20公分面磚出現。於是陳清吉兄弟又利用環球的盈餘,1978年再投資創立「三洋窯業公司」。工廠內設置自動隧道窯燒三寸六瓷磚,其後進一步燒製大型的瓷磚。1980年又買下三環窯業公司的湖口廠,改組為「三揚」,將經營觸角延伸到新竹。三家瓷磚工廠都經營得相當順利,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瓷磚小王國之一。陳福吉也因為事業成功,被推選為臺灣區陶瓷同業公會理事長,交棒幾屆之後,如今又再度回任公會理事長。他在擔任理事長期間努力穩定瓷磚價格,阻止大陸產品傾銷,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