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
首頁 > 共享資源 > 圖書出版 > 出版品 > 陶藝的人文回歸-201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陶藝的人文回歸-201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封面-陶藝的人文回歸-201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陶藝的人文回歸-201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內容簡介:
策展人:邵婷如
人類與土地的原生聯結,讓人類具有拿起泥土就能捏塑的本能,目前發現最早的陶作位於捷克境內的摩拉維亞(格拉維特文化陶器),其中包括西元前29,000~25,000年的土製人體雕像,稱為「下維斯特尼采維納斯」的女性裸體陶偶(註1)。而以泥土製造實用器皿的出現卻遠落於泥雕的萬年之後。遠古人類在嚴峻的環境中力求生存,卻仍透過壁畫、陶偶等記錄不可見的世界,當他們拿起泥土這個自遠古存在於地球的物質結合火、水與空氣捏塑出的陶偶,反應當時社會儀式的文化關連,探尋精神靈性的歸屬,與神秘宇宙的連結。在未知的生命旅程中,人類從古至今充滿創新的好奇,同時存在身為人類的迷惘,透過宗教、哲學與藝術探索生命的存在。

二次大戰後,不論是戰敗國日本或勝戰國美國,身處巨大變動的歷史轉折點,藝術家經由創作反應時代的變動,而美國與日本正是當代陶藝東西起源的濫殤。從1950年代開始,從偏向技法的突破與造型的尋求,一路發展到更深切的內在反思與對社會的關切,陶藝家透過作品記錄內在的情感與省思,或是彰顯社會文化的議題,還是反應著他國藝術形式的影響。

關於臺灣當代陶藝的發展,根據謝東山的「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中記錄臺灣於戰後一直沒有形塑當代陶藝的環境,主要關鍵在於當時政治和經濟雙方的嚴峻挑戰,故此臺灣的當代陶藝至1980才得以大步邁開步伐。

東西方乘載在美日當代陶藝起源的基礎上,20世紀從探索進而創新。21世紀高科技加速全球化,國界不再明顯,虛擬世界的興起,恐怖主義漫延,自然環境掠奪破壞所導致的氣候快速暖化,科技帶來便利,也相對百倍數率翻轉生活的滾輪,看似忙碌的社交與物質金錢達標的人生,卻是一個缺乏精神歸屬的年代。然而在每個急劇變動的世代,陶藝家拿起祖先在遠古使用的樸素材料,經由人類的共通經驗,對內深入精神世界的未至之境,對外則與社會、世界產生更強烈的關切與連結,經由自我的觀察省思,記錄著人生之旅伴隨的冷冽冬風或繁花大地。
  • 吳念凡
  • 出版日期:2018/12
  • 出版單位:鶯歌陶博館
  • ISBN:978-986-05-6851-6
  • GPN:1010701512
  • 精裝 27x28
  • 初版
  • 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