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暑假在校聽了田漢(1898-1968,中國話劇作家、小說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作者)演講,深受「面對現代,要有新的藝術創造」主張影響,「必須另闢途徑」的創作思想萌芽
1950-1956
先後任教於汐止中學、臺南農校(今國立臺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岡山中學等及廣告設計師
1957
受臺灣前輩美術設計家廖未林之邀,結束六年多教書生涯,擔任「中國陶器公司」廠長,轉業從陶,自此與陶結下不解之緣
1958-1960
於「中華藝術陶瓷公司」任職廠長,主張「以能計酬」,邀集藝術界畫家廖未林、席德進、吳學讓、任國強等藝專同學,參與創業時的設計與裝飾,首開陶瓷與書畫家結合之風氣
1960-1964
與任國強等合資籌設「龍門陶藝公司」
1962-1966
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教授陶瓷設計、陶瓷工課程
1971
以「唐窯」之名,與楚戈、張光賓合作,假臺北市中山堂舉辦「第一屆當代藝術家陶瓷展」,受邀參與畫家有江兆申、黃君璧、何懷碩、劉國松等老中青藝術家共41人,其創舉可謂轟動一時
1972
作品《沉褐流釉扁腹帶耳瓶》入選參加義大利法恩札當代國際陶藝展
1979
以作品《木褐淋黑釉瓶》二度獲選參加義大利法恩札當代國際陶藝展殊榮
1984
作品「多彩釉陶板」(47×34cm)再度獲選參加法國國際陶藝雙年展
1988
受邀參加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之「中國傳統陶藝及現代陶藝研討會」,於會中發表論文二篇,分別是〈泛論陶藝發展——陶瓷藝術、就是陶瓷藝術〉、〈從陶隨想〉
1995
應邀參加1995景德鎮高嶺國際陶藝研討會,同時臺灣組織龐大訪問團參與,王修功於會中發表「中國傳統陶瓷與臺灣現代陶藝」論文一篇。
2004-2006
先後多次前往景德鎮創作,每次待半月、20日不等,利用當地窯廠塑形、燒製,採當地現成市售釉藥再重新加以調配。展出完畢後,再將作品運回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