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製陶歷史

蓬勃發展期

鶯歌陶瓷的重大發展是在台灣光復後。先是光復初期,台灣與日本貿易終止;後因國民政府遷台,台灣與大陸間交通斷絕,使得來自日本與大陸的陶瓷供應中斷,為了填補市場空缺,使得鶯歌陶瓷業迅速壯大。19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禁燃生煤、禁止採土政策的影響,限制了北投陶瓷的生產,也促使北投陶瓷從業者轉至鶯歌。鶯歌由於地緣的關係,承襲其技術和人力資源,遂一躍而成為台灣新的陶瓷中心。1971年,鶯歌引進天然瓦斯後,產品品質由石陶器轉而向瓷器發展,進而朝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自動化機械生產,或是朝向高附加價值的藝術陶瓷發展,鶯歌此時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陶瓷重鎮。

文獻資料
窯業雜誌
為宣揚臺灣陶瓷文化發展,並促進同業陶瓷技術交流,鶯歌的臺灣藝術陶瓷工廠林根成先生於1968年三月創刊「中國窯業」月刊,一期兩千份,發行十三個國家地區,免費寄送各地窯場、圖書館。並於1970年改名「臺灣窯業」,發行至1985年。此雜誌為當時臺灣陶瓷業界專業知識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為我們了解臺灣陶瓷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對臺灣與鶯歌陶瓷發展貢獻卓著!
外銷訂單
巨名公司提供
整理成一個一個資料夾的藝術陶瓷外銷訂單
外銷小宣傳品
巨名公司提供
印製各式藝術陶瓷產品的小張宣傳單
相關文物
碗盤
碗盤花色的演變
早期鶯歌碗盤的裝飾以彩繪為主,從最早使用青花彩繪,後來引進粉紅彩,形成青花粉紅彩裝飾,後來,綠、褐、白、紅、黑等色在短時間之內同時被使用,後來,電窯的普遍使用,土黃色閃光釉普遍起來
林根成神佛人物 (左)陶博館館藏 (右)林根成提供
林根成善於雕塑,所製作以神佛人物為大宗,可提供祭祀與擺飾之用
三色子
三色子日用陶器 1970年代 黃世昌 提供
「三色子」就是下半部米黃色、上半部咖啡色,中間兩色相疊的日用餐具,鶯歌曾經大量接獲訂單銷往歐美。這類餐具完全是外國式樣、外國紋飾,也完全是為了外銷而製作。當年外銷利潤高,單一產品就讓小廠賺進一棟房子,當年鶯歌幾乎製作日用陶瓷的廠家都有製作「三色子」的經驗,為台灣賺取大量的外匯。
白雲土陶器
俗稱白雲子的白雲土低溫白陶器,通常製作擺飾或存錢筒等,此為外銷香港、馬來西亞存錢筒產品。
外國式樣
外國式樣外銷陶瓷燦綺窯業/新興陶瓷提供
三種外國式樣的外銷陶瓷,直接依據樣稿或樣品製造
仿鹽釉器
各式仿鹽釉器燦綺窯業/新興陶瓷提供
各種仿歐洲鹽釉的陶瓷器,說明鶯歌外銷品中,代工製作陶瓷的階段
花瓶白坯
花瓶白坯 新興陶瓷提供
在大陸市場開放之前,仿古陶瓷在香港大量製造外銷歐美,這些仿古陶瓷的花瓶白坯,則由台灣製造。鶯歌有多家廠商大力投入花瓶白坯的生產,因為需要大量擠坯師傅,使得台灣其他陶瓷產地嚴重缺乏人工。而花瓶白坯大量裝櫃、大量外銷的榮景,曾經是鶯歌人生活的一景。上透明釉燒成的花瓶白坯也是外銷大宗,唯一銷路是外銷香港製作仿古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