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itemap
:::首頁 > 線上展覽 > 特展 > 青韻流動 東亞青瓷的誕生與發展
  • 日本陶瓷中來自中國青瓷的影響
    森達也/愛知縣陶磁資料館 主任學藝員
    從8世紀以降,中國陶瓷開始頻繁地進口到日本,在貴族、僧侶以及武士等族群之間,被視為高級日用器具而受到喜愛。被運到日本的中國陶瓷有唐三彩、青瓷、白瓷、黑釉瓷、褐釉瓷、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等各式各樣的種類,而其中以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福建青瓷等的數量最多,甚至要說最受日本人喜愛的中國陶瓷就是青瓷也不過分。另外,大量進口到日本的中國青瓷,也對於在同時代生產的日本陶瓷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這本論文乃嘗試針對進口到日本的中國青瓷的樣貌,以及中國青瓷對日本陶瓷所產生的影響之處,作簡單的整理。

    奈良時代(710-794)、平安時代(794-1192)
    在日本,現今經確認最早的陶器,是紀元前14500年左右的無釉陶(繩文土器)。日本的無釉陶(在日本稱之為「土器」),是以野燒(不使用窯室而直接披蓋柴草進行燒製)的方式用700到900度上下的溫度燒製而成的,這種燒成技術,在從繩文時代(前14500年到前1000年左右)開始,經過彌生時代(前1000年左右到3世紀中葉),直到古墳時代前期(3世紀後半到4世紀)約15000年之間,基本上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但是到了5世紀初,從朝鮮半島南部來到日本的陶工,傳授了使用原始的龍窯(在日本稱為「窖窯」)以1100度上下的溫度燒製灰色硬陶的技術,窯業終於也在日本展開。至於這種硬陶技術,是源自中國江南地方的印紋硬陶,其技術是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這一時期的硬陶在日本稱之為「須惠器」。須惠器的生產地起初是以大阪南部及九州北部等地為中心,經過了100年之後,已經從東北地方南部到九州地方且擴及全國各地了。初期的須惠器與朝鮮半島南部的硬陶(在韓國稱為陶質土器)在器種及器形上有很高的共通性,而從7世紀前後開始,摹仿進口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響銅(以轆轤旋轉削薄器壁的青銅器)器形的製品增加,與朝鮮半島製品相異的日本獨特器種和器形變為主流。日本對陶瓷器施釉始於7世紀後半,當時從朝鮮半島傳來低溫燒成的鉛釉技術,於是開始了綠釉陶的生產。到了8世紀的奈良時代,在當時的首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周邊開始製作摹仿唐三彩的三彩陶,當時被稱為奈良三彩。在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中被認定為最古老的是,判定於6世紀後半從長崎縣壹岐.雙六古墳出土的北朝綠釉連珠紋杯及奈良縣石上神社出土的綠釉連珠紋杯等,而在下一個階段7世紀末到8世紀前半期間的唐三彩,則從各地的寺院和古墳中出土。日本在施釉陶器的初期階段生產出這樣的綠釉和三彩陶,大概也反映出在該階段傳來的中國陶瓷也是以鉛釉陶器為主的(註1)。
    奈良三彩使用的是綠釉、褐釉、白釉(透明釉)三種顏色的釉藥,其生產在8世紀末左右終止,到了9世紀的平安時代褐釉便消失蹤影,綠釉陶器的生產成為主流。9世紀以降,綠釉的生產地轉移到了山口、京都及其周邊、愛知北部(包含岐阜東南部地區)等三個地域,其中愛知的猿投窯做為綠釉陶器的生產中心有顯著的發展。猿投窯幾乎在開始生產使用鉛釉的綠釉陶器的同時,也開始生產施塗植物灰為主原料的灰釉,並以1200度上下的高溫進行燒製的灰釉陶器。這在日本雖然稱之為陶器,但就其燒成溫度及施釉情形來看,與中國的原始青瓷很類似,因此,若與中國陶瓷相比較來思考,也可將猿投窯的灰釉陶器視為日本瓷器的源流(註2)。
    9、10世紀時生產於猿投窯的綠釉陶器,在器形及器種上都明顯可辨地受到了越窯青瓷的影響,生產出許許多多摹仿越窯青瓷中的玉璧底碗、托、香爐、盒、渣斗(唾壺)、劃花文碗(圖1、2)、執壺、有蓋雙耳壺、四足壺等瓷器製品。灰釉陶器中也有玉璧底碗、執壺(圖3、4)、四足壺等不少越窯青瓷的仿造品。在9、10世紀時,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陶瓷、鞏義窯白瓷、晚唐三彩、福建懷安窯的粗製青瓷等各地的瓷器進口到日本,以當時日本設有外交機關的博多及大宰府(皆位於九州北部),還有首都京都(平安京)為中心,在各地的寺院及官衙遺跡中都可找到出土的例子。而在這些中國陶瓷中以越窯青瓷的數量最多,對日本陶瓷帶來的影響也最明顯。在猿投窯仿造越窯青磁所生產的綠釉陶器及灰釉陶器,是當時全日本品質最高的陶瓷器,推測這些瓷器是先進貢到中央政府,而後再做為官用品分配到全國各地的官衙及寺院 。
    猿投窯的綠釉陶器的生產在11世紀左右結束,12世紀時則以灰釉陶器的生產為主。12世紀所生產的灰釉陶器中,有不少仿造當時頻頻傳入日本的福建白瓷碗及青瓷碗碟等器形的製品。於12世紀後半運到日本的福建產櫛目紋青瓷,因為受到室町時代的茶人村田珠光的喜愛收藏,而被稱作「珠光青瓷」。另外,從這個時期起,龍泉窯青瓷也開始大量運入日本。

    圖1:《青瓷刻花紋盤》 越窯 9世紀 揚州市出土,出處:《揚州古陶瓷》,文物出版社,1996
    圖2:《綠釉劃花紋碗》 猿投窯 9世紀 京都市出土 京都市考古資料館藏,出處:《東洋陶磁名品展》,愛知縣陶磁資料館,1994
    圖3:《青瓷執壺》 越窯 9世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出處:《東洋陶磁名品展》,愛知縣陶磁資料館,1994
    圖4:《灰釉水注》 猿投窯 9世紀 日本 個人藏,出處:《東洋陶磁名品展》,愛知縣陶磁資料館,1994

    從鎌倉時代到桃山時代
    到了12世紀末,繼承了猿投窯灰釉技術的瀨戶窯在愛知縣瀨戶地域開窯,在之後的鎌倉時代(1192年頃-1333)、室町時代(1336-1573)、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瀨戶窯一直做為日本最高品質的陶瓷生產地而興盛繁榮。在瀨戶窯生產的是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的青瓷、白瓷、黑釉瓷、建盞(建窯的黑釉茶碗),以及江西贛州窯的小壺(茶器)等的仿造品。仿造龍泉窯青瓷的製品有鬲式爐(腰香爐)(圖5、6)、花瓶(圖7、8)、尊形瓶、環耳瓶(圖9、10)、酒會壺、鉢、魚紋鉢等器種,但由於以瀨戶窯當時的灰釉陶(原始青瓷)技術無法忠實的仿製,於是在器形及施紋技術上另外加入了獨特的工夫,而使製品呈現與龍泉窯青瓷相當不同的質感及獨特的氣質。在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瀨戶窯的製品做為日本產的最高品質陶瓷器,被賦予僅次於中國陶瓷的地位。此時期的瀨戶窯陶瓷,除了在鎌倉時代政治中心的鎌倉大量出土,也在全國各地的武士宅第遺跡、古城遺跡和寺院遺跡等處發現,由此可見,當時的武士及僧侶們對其喜愛的程度,瀨戶瓷器也因此在日本全國廣為流通。

    13、14世紀時,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產青瓷、白瓷、黑釉瓷等大量進口到日本,其中還屬龍泉窯青瓷的數量最為出眾。龍泉窯在南宋後期所製作的優質粉青色青瓷在日本受到特別的珍重,在室町時代後期到桃山時代更因受到許多茶人的喜愛而有了「砧青瓷」的稱呼。如今在日本還有許多南宋砧青瓷的名品留傳於世。
    另外,由於元代到明代初期所製作的龍泉窯青瓷,都會透過叫做天龍寺船的貿易船運往日本,因此龍泉窯青瓷又被稱為「天龍寺青瓷」。在龍泉窯青瓷的全盛時期,瀨戶窯也在頻繁地製作龍泉窯青瓷的仿造瓷器。14世紀後半到15世紀的時期,以龍泉窯青瓷為中心,還有景德鎮窯的白瓷及青花瓷、福建的白瓷及黑釉瓷(天目)等瓷器從中國運往日本,但受到明朝海禁政策的影響,運往日本的中國陶瓷的數量比以往有所減少。同一時期,在與明朝締結了冊封關係的琉球王朝(現在的沖繩),卻進口了龐大數量的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陶瓷,再透過轉口貿易傳到日本、東南亞及朝鮮半島。此時期的瀨戶窯繼續製作以龍泉窯青瓷為首的中國陶瓷的摹仿品,但透過對樸素印花紋的活用及鐵釉(黑釉、褐釉)的使用等,增加了獨有的裝飾和色彩感,明顯從中國的青瓷及白瓷質感偏離出來的製品越來越多。

    圖5:《青瓷鬲式爐》 龍泉窯 14世紀 韓國.新安沈船,出處:《新安船과 동아시아陶瓷交易》,(韓國)国立海洋遺物展示館,2006
    圖6:《鐵釉印花紋香爐》 瀨戶窯 14世紀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藏
    圖7:《青瓷刻花牡丹花紋瓶》 龍泉窯 14世紀 韓國.新安沈船,出處:《新安船과 동아시아陶瓷交易》,(韓國)國立海洋遺物展示館,2006
    圖8:《鐵釉印花文瓶》 瀨戶窯 14世紀 瀨戶市美術館藏
    圖9:《青瓷貼花牡丹紋環耳瓶》 龍泉窯 14世紀 韓國.新安沈船,出處:《新安船과 동아시아陶瓷交易》,(韓國) 瀨戶立海洋遺物展示館,2006
    圖10:《鐵釉印花文環耳花瓶》瀨戶窯 14世紀 愛知縣陶磁資料館藏

    戰國時代(約1493-1573),瀨戶窯對中國青瓷的摹仿品生產轉以碗、小碟等小形器種為中心,有許多都上了微帶黃色的偏厚的灰釉。到了16世紀,進口到日本的中國陶瓷以景德鎮窯的青花瓷成為主流,而青瓷的進口則以16世紀初為分水嶺,數量遽減。龍泉窯青瓷的進口從此停止,景德鎮窯燒製的青瓷取而代之,佔居主流。16世紀末到17世紀前半傳入日本的青瓷被稱為「七官青瓷」,推測其中的一部分是與「古染付(青花)」等一同由日本向中國訂製的。雖然「七官青瓷」大多會被視為龍泉窯青瓷,但實際上,其中大部分很有可能是景德鎮窯製造的仿龍泉窯青瓷。進入17世紀,進口到日本的中國陶瓷,幾乎都是來自景德鎮窯的青花瓷器、福建漳州窯的青花瓷器以及五彩瓷器,如同前述,青瓷則只剩下微量被稱為七官青瓷的景德鎮窯製仿龍泉窯青瓷及漳州窯青瓷。17世紀初,自從九州的有田窯得到朝鮮半島傳來的技術,開始了正式的瓷器生產,在日本也生產得出與中國青瓷相匹敵的高品質青瓷,到了江戶後期,日本各地都可見以中國明代的龍泉窯青瓷為仿製對象的製品。關於日本17世紀以降的青瓷生產,請參考本圖錄中鈴田氏的詳細論述。


    後記
    日本真正的青瓷生產始於17世紀,之前的9世紀到16世紀末為止,則以傳自中國的越窯青瓷、龍泉青瓷、福建產青瓷等的器形及紋樣為對象,用鉛釉陶及原始瓷(灰釉陶)的技術進行摹仿。由於在日本用來摹仿中國優質青瓷的技術實在不高,使成品的質感與中國陶瓷大異其趣,又加上對器形進行了獨自的變化,並施以獨創的紋樣,因此造就了與做為摹仿對象的中國陶瓷風格迥異的仿青瓷的世界。

    註譯:
    1. 傳世品中有法隆寺傳世的青瓷盤口雙耳壺(6世紀後半到7世紀初,福建產),可見在同時代也有青瓷的傳入。 
    2. 一般而言,日本瓷器的開端被認為時有田開始生產白瓷、青花瓷的17世紀初。 
    參考文獻:
    . 井上喜久男,《尾張陶磁》,New Science社,1992。
    . 井上喜久男編,《日本の三彩と綠釉》,愛知縣陶磁資料館,1998。
    .森達也,〈明代後期の中國陶磁と日本陶磁への影響〉,《桃山陶の華麗な世界》,愛知縣陶磁資料館,2005,頁50-52。